
【案例一】 从被各大留学机构拒之门外到斩获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硕士

名师策划及点评:
申请美国 Top30 名校研究生,是很多国内大学生的目标。X 同学,本科就读于全美排名第 7 的杜克大学,目标则更明确更高远:只考虑综合排名高于杜克的大学。
初次与 X 同学面谈,我接触到的这位杜克学妹很有主见,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2015 年,她从杜克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在美国一家券商担任了一年的 entry-level 的分析师。她告诉我,美研申请只考虑综合排名比杜克大学高的名校,其他学校一概不考虑;专业也必须是她认为非常 rigorous 的项目。除此之外,X 同学明确声明不会签订任何不保底协议。这无疑对申请老师的经验、专业度和胆识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在和多家留学机构沟通之后,没有一家愿意接受她这个 case。我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经历有希望帮到 X 同学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接下这个 case,为她制定了详细的申请方案。
我仔细研究了 X 同学的背景,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发现她有几个较大的短板:高阶数学课程几乎没有;只有金融 corporate finance 方向的工作经历。这极大限制了可选范围。
考虑到美国 Top7 的学校开设的硕士项目选择面很窄,我根据 X 同学的自身条件和各个项目要求的标准进行了初步筛选,将主申专业限定在金融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上,将统计学和 MBA 作为冲刺。
MIT 金融学硕士录取(并获 15000 美元奖学金)
申请第一梯队的金融学硕士,尤其是 MIT 这类大牛校,仅硬件背景扎实是不够的。这一梯队的申请者众多,而且都非常有竞争力,他们的背景和实习经历也比较类似,要想脱颖而出,文书和面试环节必须做到尽善尽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微小的失误可能导致在 AO 的排名系统里落后十几名甚至几十名。这一点和国内高考相似,一分之差就落后百名甚至千名。
文书准备:文书环节,我和 X 同学进行了频繁的头脑风暴,互动和交流,前前后后就很多实习经历的细节点进行讨论,深度挖掘了她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 technical 和 soft skills 各个方面的特质,并且梳理出详细的有说服力的实例进行佐证。
文章写长容易,但要在数百字内将想呈现给 AO 的众多内容予以精炼准确的表达则需要下相当多的功夫。确定好内容后,我进一步对文章的语言和表达进行润色并且最终定稿。数千字的初稿不断压缩,最后提炼出 AO 最希望看到的、可以反映 X 同学个人特质的精华文书。
提交完毕之后,我们静候 MIT 的回应,如愿以偿收到了面试通知。
面试准备:这个环节大约用了一周时间,我和 X 同学多次对文书和简历进行了梳理。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了面试官的性格特点,同 X 同学强调诸多面试细节及注意事项,并进行了整整 5 次模拟面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不仅迎来了 MIT 金融学硕士的录取信,还成功拿到了 15000 美元的奖学金。
从候补名单逆袭,终获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普林斯顿大学的金融硕士是全球最难申请的项目,每年在大陆只招 1-2 个学生。冲刺这所顶级名校,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工作做得一丝不苟:1. 精心策划了文书;2. 面对 Princeton 2 轮面试,我给 X 同学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并且进行了 4 次 intensive 的模拟面试,确保 X 同学不过错过任何关键性的问题,并确保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到位且符合招生官和校友面试官的心理预期。
一开始我们收到的是 waiting list,我们没有灰心。我对 X 同学的近况进行了梳理,和校方邮件、电话沟通了 20 多次,最终帮助 X 同学转正,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青睐。得知被这所顶级牛校录取后,我和 X 同学都异常兴奋。
这个录取结果对我们积极努力的配合是一种肯定,也证明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抛弃不放弃,最终能柳暗花明。
科研实习和相关工作经历对申请很重要
申请 MPP(Master of public policy)项目,申请人在 Public Sector 的工作实习经历和硬件背景很重要。但是 X 同学在 Public Sector 的经历几乎为 0,面对这种情况,我和 X 同学进行了 brainstorm,了解到她在做行业研究阶段涉及到医疗相关行业,参与过中南美洲的圭地马拉和哥斯达黎加的医疗相关的项目投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也是将 X 同学的金融经历和 MPP 联系起来的一条主要线索。
根据这个 idea,我和 X 同学一同商讨了在接下来半年时间内可以获得的 Public Sector 相关的经历。经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筹划之后,我们充分利用了 X 同学自己的家庭资源和啄木鸟丰富的业界资源,帮助 X 同学落实了国家发改委,政协和社科院等三段有针对性的实习和项目经历,并且通过努力获得到我们预先设定的政见阐述所需要的经历和资料。
经过这长达半年的周密安排,我们整理出详细缜密的文书思路,准备了丰富的文书并且创作出高质量的文书,这一切为冲刺顶尖的研究生院做了充分的准备。此外,为申请 MPP 我们所做出的努力也恰如其分地被运用在了经济学文书准备上,我们充分结合了 X 同学的在 public 和 private 两个 sectors 的经历,进行整合,理清思路,创作出了高质量的文书素材。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数学课程上的不足,X 同学接纳了我的建议,参加了啄木鸟的海外科研项目,在数据分析的领域跟随海外的科研导师进行了长达 2 个月的 intensive 的 empirical research,并且小有成果,也为冲
刺到顶尖的经济学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 在我和X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我 们已经成功斩获 Princeton MSF、MIT Master of Finance(15000 奖学金 )、芝加哥大学金融数学 ( 半奖 )、芝加哥大学 Master of Public Policy、杜克大学 Master of Arts in Economics。
我 相 信,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ve never tried before, I have to do something you've never done. 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在正确的道路上付出努力和汗水,终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二】从北外到卡内基梅隆和杜克福库商学院的华丽蜕变: 金融硬核少女的商业分析 BA 跨专业申请之路

名师策划及点评:
理工科女孩考入北外金融系,初心未泯
F 同学是 2017 年大二时找到我,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小女孩有主见,思路清晰,并且能够很顺畅地和我沟通申请硕士的目的以及表达对于金融行业的向往。通过三次深入的详谈 , F 同学详细对比了多家机构,最终和妈妈一起确定选择了我,我也因此和 F 同学一直开启了跨越三个年度的规划长跑。
一开始我们确定的申请方向是和学生专业背景最为匹配的金融学硕士方向,也做了详尽的申请规划,但是在随后的规划过程中,我意识到高中时作为理工科的她虽然大学时就读于外语类院校的商科专业,但是微信里一直充斥着在隔壁北理工和清华就读 CS 和 EE 的高中同学。作为一个 technology-savvy 的对于未知领域充满好奇与期待的学生,她开始对于比金融更加 technical 的商业分析专业逐渐萌发了强烈的兴趣。对此,我也和 F 同学约了多次面谈,详细沟通了跨专业申请商业分析方向针对课程,技能,实习和科研四个层面需要付出的努力,并且做出了初步的方案调整,也进行了相应的可行性分析。虽然有一个足够详尽的跨专业申请的新方案,但是想要让所有的方案细节落地,对于身处外语类院校无法接触到足够多的数据以及编程类课程和科研实习机会的 F 同学而言,难度可想而知。虽然困难重重,F 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 proactivity ( 主动性 ) 以及不服输的个性,也让我信服她是可以按质按量执行和完成我们调整后的新方案。为此我欣然决定和 F 同学一起开始这个有趣但是充满风险和挑战的新的规划旅途。
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也
对此,我也从动用身边所有的资源,将课程,技能,实习,和科研都逐个落实。
第一,课程方面,北外所提供的金融专业的课程以及仅有的几门和统计相关的选修课程明显不足以满足申请商业分析专业方向的最基本要求,更不用说是可以提是为了冲击难度极大的顶尖商业分析项目。因此,在排除了各类网课 ( 大部分网课都是 non-credit 非学分课程,无法体现在成绩单上 ) 以及国内的各类暑期课程 ( 大部分无法提供合适的课程不说,也是无法通过 WES 认证 ),我决定把视野跳出北外校园,着眼于外校的资源。为此,我建议 F 同学考虑跨校选课,并且在对比北外所提供的海外交换学校的春季学期课程之后和 F 同学确定了大三第二个学期了澳洲的交换项目。通过双管齐下,我们成功利用申请之前的三个学期有针对性地高效地补充了中高阶的量化课程,并且维持住较高的 GPA,不仅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硬件背景,也为学生参与高质量的科研和实习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申请季前的三个学期以及寒暑假,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托福和 GRE 刷分时间轴,通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及时跟进与分析考分的进展,补缺补差,最终在大三暑期开始前我们就已经提前达到了之前确定的 TOEFL 和 GRE 的小目标,并且腾出暑期和大四上学期的时间可以用来做高质量的科研和实习的安排。
第三,有了充足的时间,也有了先前几个学期的量化课程的技能积累,我在协助 F 同学匹配科研和实习项目的时候也更有信心,在 F 同学大三下学期在澳洲交换的后半个学期内,我协助她准备了中英文职业简历,对比和筛选的与申请商业分析相关的实习和科研型实习的资源,不仅定制了到申请季前几个月的实地和远程的实习科研时间轴,而且协助学生提前申请到实习岗位并完成了澳洲学期结束回国时的项目无缝对接,充分利用好 2 段含金量很高的量化实习项目。F 同学也获益颇丰,不仅获得了 reference index 非常高的推荐信,并且还拿到实习导师的邀请提前获得了寒假继续跟进项目的机会。
精准选校定位与专业的文书策划是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申请前夕,我根据亲身案例以及专业经验,和 F 同学进行了密集的硕士项目筛选和对比,并且结合 F 同学自身的需求做好选校工作,确定了明确的申请目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清晰的targets,我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和录取偏好,安排好学术,科研和实习推荐人的安排,并且指导 F 同学成功套磁在澳洲交换期间的任课教授且获得强推。与此同时,我也充分发挥我对于申请专业的理解和认知,根据每个项目的文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帮助 F 同学 customize 并且策划出专业度极高的简历,个人陈述和 essays。我准备的文书得到了 F 同学的高度评价,也同时获得了各个学校录取委员会的青睐。后续的网申提交都特别顺利,值得一提的是,在提交杜克大学的 MQM 商业分析硕士项目网申时,我也以校友的身份在网申中推荐了 F 同学,希望她可以在众多申请人中脱颖而出。
华丽蜕变:北外普通女孩赢得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入场券
通过跨越 2017,2018 和 2019 三个年度的漫长努力,坚持,和等待,我们首战告捷,首先获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 CMU 的 MSIM-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Data Analytics 商业智能与数据分析硕士项目录取,F 同学非常惊喜能够获得这个毕业生拥有 100K 美元起薪的美国最顶尖的以计算机专长的 CMU 的 offer。
一周后,F 同学又成功拿到美国综排第 8 的杜克大学 Fuqua 商学院的 MQM: Business Analytics 商业分析项目的面试,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 Fuqua 商学院的大门。为了确保这一枚 offer 稳稳当当地落入我们囊中,我和F 同学进行了多次面试辅导以及模拟面试,理清面试问题的准备思路,并且捋清楚面试中可能发生的特殊状况和应对方案。F 同学也是竭尽全力全力配合我的准备,并且最终成功将杜克大学 MQM 商业分析硕士的 offer 收入囊中。要知道,面对这个傲娇的偏好美本并且极其看重学生背景的杜克 Fuqua 商学院,作为一个国内普通 211本科的学生能够 impress 到录取委员会有多么不易,但是我们做到了。
截至交稿前,F 同学也收到美国综排第 3 的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运筹学硕士递来的橄榄枝并且顺利高质量地完成面试,成功收获这一枚哥大 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