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指导学生获得包括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等北美顶尖本科和研究生名校的录取。
案例一
学生姓名: | L同学 |
GPA: | 41/45 |
TOEFL: | 110 |
SAT: | 1470 |
学生录取情况:
录取院校排名 | 院校名称 |
文理学院11 | Haverford College |
名师点评:
L是典型的文科生,考托福轻轻松松,但是到了SAT基本是头秃。
和L聊天是非常愉快的,我总能从她的语言中了解到问题的另一面,同时也对她的未来专业方向有了最初判定。
选校的时候,L是很不自信的,这种不自信源于自己的SAT分数相较于其他学生没有竞争性,所以结合了L的个人发展意愿以及院校的匹配度,我们强烈推荐了文理学院。
在之后的定校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以及课程弹性,建议L在提前批次选择排名高资源好的Haverford College,但是L担心自己不是最棒的那个孩子,很想将学校降到下一个档次。我们觉得其实以L的条件,在提前批次选择冲刺的学校是合理的,于是在文书中对L进行了包装,凸显出了L的特殊性,同时,在经历3轮的面谈之后,L终于决定将提前批次学校定位为自己的梦校Haverford。
记得2019年的12月14日,Haverford提前批次出结果,我和L都不敢点进Portal,纠结之后,还是由我点开了Decision Letter。看到满屏的降落伞和小松鼠后,那一瞬间我们都觉得,那些熬过的夜,纠结过的文书,辗转反侧的选校都是值得的。
衷心祝愿L在Haverford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案例二
学生录取情况:
录取院校排名 | 院校名称 |
世界排名8,全英排名3 | University of College London |
世界排名24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US News34 | University of Florida |
US News34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
名师点评:
C在高三之前无法明确自己的目标,觉得不适合文科,就选了理科,活动也没有太多亮点,作为一个A-Level体系的学生,仅仅在选课的时候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但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前两年的时间都浪费了,所以在后续拿到英国的conditional offer时,着实让C慌了一下,害怕自己的Futher Math无法获得较高排名,拿到A。
在一开始,C是没有想过要申请英国的,实在是因为语言考不出来,C害怕美国无法申请到前50排名的学校,所以选择了英国作为保底。制定选校策略时,我们秉承了美国冲刺英国保底但不放弃的原则,将提前批次,加州和规则性批次的学校定好,另外在英国的院校规划中,尽量选择世界排名高,地理位置好的院校作为主要申请学校。
熬过了申请季,熬过了提前批次的拒信,在2月开始,C陆续迎来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东北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录取,而英国除了C非常喜欢的爱丁堡,还迎来了UCL这一惊喜。
C在这一年的申请中成长了许多,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知道自己真正适合的和擅长的,找寻自己正在追寻的。
希望C入学之后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一路向前!
案例三(研究生)
学生姓名: | Z同学 |
GPA: | 3.94+3.61 |
TOEFL: | 102 |
GRE: | 328+3.5 |
本科院校: | 成都电子科技大(一年UC-Berkeley交换经历) |
学生录取情况:
录取院校排名 | 院校名称 | 录取专业 |
6 | Univ. of Pennsylvania | MS in System Engineering |
10 | Duke University | 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
25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M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25 | U of Michigan-Ann Arbor | 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
29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 Ph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39 | U of California-Davis | MS in Computer Science |
46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 M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名师点评:
Z是我在申请季最忙的时候半路接手的,但却是在整个申请季中配合度近完美的学生。
刚接手Z的时候,他还在美国,因为和之前申请老师在选校上无法达成统一,转到了我的手上,第一次语音沟通的时候,Z表示他得时间可以完全按照国内老师时间来安排,另外在选校上,他不希望为了冲名校而忽略专业,他更希望学校专业能为他今后读博做一个好的跳板。在这样的诉求下,我将定校做成了8+2模式,即8所学校申请硕士项目,高排名+强专业作为冲刺,强专业作为中间匹配档,高排名+弱专业作为保底,剩下两所学校根据套辞结果定是否申请博士项目。
整个申请过程中,Z的配合度接近完美,正是因为学生的配合度高,我们的申请,文书定稿以及后续的处理都很高效。我们在一周的时间内将文书做了较大的改动并定稿,Z之前的文书,过多的描述了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本身内容非常好,读了之后挑不出毛病,但是正因为过于完美,才有让人不真实的感觉,读了几遍之后,我非常诚恳的和Z建议:文书很完美,但是很遗憾,without you。于是我们重新开始梳理文书的主线,终于将Z的成长经历与科研项目结合起来,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学术背景很强的孩子,但是他还是有一颗谦虚求学的心,需要给予机会让他成长。
最后的结果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惊喜,除了拿到了大藤宾大的录取,专业实力超强的CMU,威斯康辛麦迪逊也都给了硕士录取,但是最令人感到激动的是,再经过两轮面试后,终于迎来了教授的第三次“你令我印象深刻”以及博士的全奖录取。
博士不难申请,但是需要真诚,我还记得第一次和Z沟通Rochester这位导师的时候,Z对教授的研究方向并不熟悉,我的建议是,告诉教授你不熟悉,但同时表明自己很希望学习。就这样,我们令导师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