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1】211 学霸 DIY 全拒,重新定位录取藤校(生物工程)

名师点评:
W 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生物专业,实验室和科研经历较丰富,但在 2017fall 的 DIY 申请中, 选择了工程管理和制药科学专业,前 50 的学校全拒。
我们结合她的背景全方位分析后,了解到 W 为什么不适合这两个专业:
1.工程管理是工科和商科的交叉学科,W 几乎没有任何商学院先修课,也无法向招生委员会证明自己在商科方面做过任何准备,她以往的实习是在药企,科研在实验室,可以说“管理”完全是本科经历的盲点。而当时 W 给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是留校任教,也和管理搭不上边。
2.W 本科的科研和实践经历和营养学、遗传科学关联性较高,而和她 DIY 申请的另一个专业——制药科学几乎无关。这种不匹配的因素,导致 W 虽然各个维度都不错,不合适的定位和选校匹配,使得自己在第一年的申请中颗粒无收。在第二年找到我们后,我们对 W 的经历进行了再次头脑风暴,发现她的背景更适合申请生物工程、公共卫生这样的专业。
在当个暑假,我们为 W 规划前往 UCB summer session,修读了营养学,并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老师的宝贵推荐信。接下来的申请阶段,由于比较强的执行能力和自主观念, 在我们订立了考试准备节点和刷分周期后,W 基本都能按计划完成。最后 GRE 从不到 310 刷到 323,托福从 95 刷到 104。
同时,W 选择参与我们推荐的美国远程实习:Decision Engines 公司 Bio-Signal 方向的实习,将收获内化在PS 中,并由该公司上司作为实习推荐人背书,使她成为为数不多有海外实习经历的 bio engineering 申请者。在当批申请者中,成为同济大学第一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学生。
【案例 2】实习不对口?本科专业冷门?小姐姐最终去了哈佛大学

名师点评:
乍看 H 的背景不错:复旦本科,GPA 中上,TG 没有特别优异,但绝对属于第一梯队。但小姐姐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些许自负地一扭头:我要去哈佛。
我们仔细研究了 H 的背景:语言成绩看,哈佛教育不乏托福 115+GRE330+ 的申请者,而这才是底线,校方还会对学生的软实力进行多维度考量。对教育学申请者而言,教学实践经历和学术背景也很重要,而 H 因为一早打算申请商科,所做的唯一一份实习是某投资公司亚太策略部助理。可以想见,俄语专业背景,实习缺失,分数没有特别高,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 H 被拒的绝对短板。
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对 H 的大学经历进行了地毯式梳理,从而深挖出,已经被 H 本人忘记的一个“创业小尝试”。在大二时,因为身边很多学习语言专业的学生会去找家教兼职, H 凭借自身的沟通谈判能力和执行力,搭建了一个校园平台,专供外院学生找到对口的家教客户,业务量非常可观。我们鼓励 H 将这个经历进行发散思维,并根据实践中家教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问题分析,改革方向前瞻。向招生委员会展现这个经历,我们想展示:H 不仅会是一个合格的好老师,她还是老师中的革新者,她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思维的申请者,未来在哈佛的日子也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去不断思考现状,做出创新尝试,并总结经验成为后续尝试的有效样本和理论基础。
同时,H 单薄的支教经历,在我们的挖掘和润饰下,呈现出为 60 多民安徽当地的留守儿童设计英语和通识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进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同时通过实际数据展示了这两门课程内容对学生们的帮助。在后续素材挖掘中,我们发现 H 很喜欢去各类文化场馆做志愿者,也非常活跃于校园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和语言文化背景都息息相关,我们通过学术、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按照经历深度再次编排,表现出 H对教育实践的热爱,和孜孜以求的尝试过程。
H 最终录取哈佛,同时还被其它 top15 的三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范德堡大学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