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2

学校类型:

综合大学

学校性质:

私立

学校位置:

马萨诸塞州

建校时间:

1745

所属地区:

新英格兰地区

  • 校史校训
  • 校园介绍
  • 学院介绍
  • 校友介绍

一、校史

殖民地时期

哈佛大学最初在1636年由麻省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成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当时称之为“新学院”或“新市民学院”。后来在1639年3月13日改名为“哈佛学院”,这是为了感谢及纪念时为英国剑桥大学校友及牧师的约翰·哈佛,对有关学院的慷慨捐助(这同时也是麻省剑桥市的命名由来),这些捐赠品包括了四百多本书籍及779英镑,这些差不多是他一半的家产。1650年哈佛学院成立了其法人机构,在早期也培养了很多相关人才。哈佛学院当时主要模仿英国大学的模式办学,很多学院里面的领导人均远赴剑桥大学学习,但当地清教徒的哲学思想却获得了保留。虽说哈佛学院没有和任何宗教组织联系,但不少早期的毕业生均赴新英格兰当神职人员,以至于当时所有的宣传小册子均将哈佛学院的成立,描述为“对继续教育学习的需求,及对教会将充满文盲职员的担忧的回应”。学院的领导者一直都是神职人员,直到1708年第一个非清教成员的校长上任,哈佛才从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独立出来。

19世纪

1805年,哈佛由一位论派者接手管治,这也使美国的教育机构开始世俗化,而哈佛在1850年代开始被指是“一位论派的梵蒂冈”。他们与联邦党结盟,并开办了很多机构,以扩大其政治及文化势力。与此同时,一些神学的保守派人士则利用大众传媒,抨击对方企图凝造寡头政治文化及破坏共和国的政治原则。

1846年瑞士科学家路易斯到访哈佛及纽约市,受到当地学生们的赞赏。他提倡“智能存在”,并认为物体的架构及转变均建基于其原型,这与哈佛当时的两名参与课程编制的老师—托马斯·里德及杜格尔德·斯图尔特的看法一致,故使其思想得以扩大并得到更多当地人的支持。

查尔斯·艾略特在任校长期间,将课程中固有的基督教文化成分删去,让学生能自愿及选择性地去学习相关的宗教文化。他也将哈佛各个书院以及学术机构综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学,改革措施包括小班授课以及入学考试,这些模式也影响了美国国家的高等和基础教育政策。

20世纪

20世纪的哈佛的地位及声誉,随着获得的捐助金及教授的人数上升而迅速提升,申请入学的学生人数也因课程数目的增大及校园的扩建而上升,其在1900年成为了美国大学协会其中一个原始成员。于1879年成立的拉德克利夫学院与哈佛结盟为姊妹学校,亦成为了美国当时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后来两者合并,拉德克利夫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部分。

1933年上任的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重新建立了创意奖学金制度,以鼓励及吸纳人才,确保学校在研究机构中的领导地位。他认为高等教育是给真正有才华的人而不是富家子弟。他进行了课程制度的调节,全力支持有才华的年轻人。他更在1943年要求教职员对“什么才是中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提出明确的看法,1945年列出的报告是20世纪美国最影响力的教育宣言。

1945—1960年,哈佛改变了收生政策,开始接受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而不只是一些来自贵族学校的子弟。学生的种类也开始多元化,校园里多了犹太人及天主教徒,惟黑人及亚洲人仍只占极少数。

女性在哈佛的地位也于20世纪末不断上升。初期,女性学生仍集中在拉德克利夫学院。虽然多了女学生情愿报读哈佛本身的课程,但哈佛的学生仍以男性居多,五个学生里平均只有一个为女性。可是,随着与拉德克利夫学院在1977年合并,哈佛的女学生人数每年不断上升。这也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趋势。

1999年,拉德克利夫学院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时任院长的德鲁·吉尔平·福斯特也后在2007年正式成为哈佛创校300多年以来第一位女性校长,亦是继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后,常春藤盟校的第四位女性校长。


二、校训

哈佛早期的校训是“真理”(Veritas,1643年)、“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1650年),以及“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1692年);印章展示三本翻开的书本,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reason)与启示(revelation)之间的互动。一份最早期的文献——1642年的学院法例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与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约17:3),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惟一基础。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密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这些校训都是在美国建国前的宗教单一时期定下的。

后来,为符合圣经尊重全人类自由意志但需提供平等的知识受教权发展(学术自由)原则,美国取消了基督宗教的唯一性,以宗教中立取而代之。追求真理和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事业逐渐兴旺,哈佛大学校训最终确定为“真理”。


哈佛大学占地85公顷的本部坐落于剑桥市的哈佛庭院上,庭院位于波士顿商业区西北方约5.5公里处。里面包括了中央行政办公署及大学中央图书馆,另也有数栋学术大楼,如大学学堂、纪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共有十二所住宿大楼给本科生,九所位于哈佛庭院的南部,靠近查尔斯河;剩余的则在庭院的西北方,那里原本是以前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生宿舍,直到两者合并使用同一的住宿政策为止。校园附近有公交车及铁路等交通运输服务,供学生教员们穿梭校园。

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及大多数的体育设施均处于波士顿的西边,占地145公顷。市区的行人天桥——约翰韦特桥横跨查尔斯河,并将两处的校区相连。哈佛的医学院、牙科学院及公共卫生学院则在长木医学区,占地约8.9公顷,在波士顿商业区的西南约5.3公里处,距离本部同样5.3公里远。医学区附近有巴士到达本部,中途站还包括后湾及麻省理工学院。每个宿舍都包括了学生及管理员的房间,另也有饭堂、图书馆及其他学生康乐设施,这些大多数都由耶鲁大学慈善家埃德华·哈克尼斯捐赠。

原本为拉德克利夫学院本部的拉德克利夫庭院,现则成为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的所在点,邻近其他的哈佛大学研究院。


哈佛大学本科只有一个学院,Harvard College。


哈佛大学培养了不少著名人士,涵盖不同学科。

在政治、公共政策方面,不少国内外的国家元首均毕业于哈佛。其中包括8名美国总统,他们分别是:约翰·亚当斯、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约翰·肯尼迪、乔治·沃克·布什及巴拉克·奥巴马。除此,其他国家元首则有智利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哥伦比亚总统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哥斯达黎加总统何塞·玛丽亚·菲格雷斯;墨西哥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卡洛斯·萨利纳斯·戈塔里、米格尔·德拉马德里;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中华民国副总统吕秀莲、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赖清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

在体育方面,则有NBA球星林书豪、索尔·马利亚斯辛、艾德·史密斯,不过后面两位皆只在NBA效力过一个赛季,且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文艺方面,有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娜塔莉·波特曼,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达米恩·查泽雷等。

在武术教育方面,亦有咏春拳名师郭威贤。

其也是62名富豪企业家及335位罗德学者的母校,人数均位列美国教育机构之首。除此共有152名诺贝尔奖得主现在或曾经于哈佛学习或工作。


校史校训

校园介绍

学院介绍

校友介绍

校历校训:

一、校史

殖民地时期

哈佛大学最初在1636年由麻省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成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当时称之为“新学院”或“新市民学院”。后来在1639年3月13日改名为“哈佛学院”,这是为了感谢及纪念时为英国剑桥大学校友及牧师的约翰·哈佛,对有关学院的慷慨捐助(这同时也是麻省剑桥市的命名由来),这些捐赠品包括了四百多本书籍及779英镑,这些差不多是他一半的家产。1650年哈佛学院成立了其法人机构,在早期也培养了很多相关人才。哈佛学院当时主要模仿英国大学的模式办学,很多学院里面的领导人均远赴剑桥大学学习,但当地清教徒的哲学思想却获得了保留。虽说哈佛学院没有和任何宗教组织联系,但不少早期的毕业生均赴新英格兰当神职人员,以至于当时所有的宣传小册子均将哈佛学院的成立,描述为“对继续教育学习的需求,及对教会将充满文盲职员的担忧的回应”。学院的领导者一直都是神职人员,直到1708年第一个非清教成员的校长上任,哈佛才从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独立出来。

19世纪

1805年,哈佛由一位论派者接手管治,这也使美国的教育机构开始世俗化,而哈佛在1850年代开始被指是“一位论派的梵蒂冈”。他们与联邦党结盟,并开办了很多机构,以扩大其政治及文化势力。与此同时,一些神学的保守派人士则利用大众传媒,抨击对方企图凝造寡头政治文化及破坏共和国的政治原则。

1846年瑞士科学家路易斯到访哈佛及纽约市,受到当地学生们的赞赏。他提倡“智能存在”,并认为物体的架构及转变均建基于其原型,这与哈佛当时的两名参与课程编制的老师—托马斯·里德及杜格尔德·斯图尔特的看法一致,故使其思想得以扩大并得到更多当地人的支持。

查尔斯·艾略特在任校长期间,将课程中固有的基督教文化成分删去,让学生能自愿及选择性地去学习相关的宗教文化。他也将哈佛各个书院以及学术机构综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学,改革措施包括小班授课以及入学考试,这些模式也影响了美国国家的高等和基础教育政策。

20世纪

20世纪的哈佛的地位及声誉,随着获得的捐助金及教授的人数上升而迅速提升,申请入学的学生人数也因课程数目的增大及校园的扩建而上升,其在1900年成为了美国大学协会其中一个原始成员。于1879年成立的拉德克利夫学院与哈佛结盟为姊妹学校,亦成为了美国当时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后来两者合并,拉德克利夫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部分。

1933年上任的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重新建立了创意奖学金制度,以鼓励及吸纳人才,确保学校在研究机构中的领导地位。他认为高等教育是给真正有才华的人而不是富家子弟。他进行了课程制度的调节,全力支持有才华的年轻人。他更在1943年要求教职员对“什么才是中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提出明确的看法,1945年列出的报告是20世纪美国最影响力的教育宣言。

1945—1960年,哈佛改变了收生政策,开始接受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而不只是一些来自贵族学校的子弟。学生的种类也开始多元化,校园里多了犹太人及天主教徒,惟黑人及亚洲人仍只占极少数。

女性在哈佛的地位也于20世纪末不断上升。初期,女性学生仍集中在拉德克利夫学院。虽然多了女学生情愿报读哈佛本身的课程,但哈佛的学生仍以男性居多,五个学生里平均只有一个为女性。可是,随着与拉德克利夫学院在1977年合并,哈佛的女学生人数每年不断上升。这也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趋势。

1999年,拉德克利夫学院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时任院长的德鲁·吉尔平·福斯特也后在2007年正式成为哈佛创校300多年以来第一位女性校长,亦是继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后,常春藤盟校的第四位女性校长。


二、校训

哈佛早期的校训是“真理”(Veritas,1643年)、“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1650年),以及“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1692年);印章展示三本翻开的书本,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reason)与启示(revelation)之间的互动。一份最早期的文献——1642年的学院法例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与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约17:3),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惟一基础。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密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这些校训都是在美国建国前的宗教单一时期定下的。

后来,为符合圣经尊重全人类自由意志但需提供平等的知识受教权发展(学术自由)原则,美国取消了基督宗教的唯一性,以宗教中立取而代之。追求真理和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事业逐渐兴旺,哈佛大学校训最终确定为“真理”。


校园介绍:

哈佛大学占地85公顷的本部坐落于剑桥市的哈佛庭院上,庭院位于波士顿商业区西北方约5.5公里处。里面包括了中央行政办公署及大学中央图书馆,另也有数栋学术大楼,如大学学堂、纪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共有十二所住宿大楼给本科生,九所位于哈佛庭院的南部,靠近查尔斯河;剩余的则在庭院的西北方,那里原本是以前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生宿舍,直到两者合并使用同一的住宿政策为止。校园附近有公交车及铁路等交通运输服务,供学生教员们穿梭校园。

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及大多数的体育设施均处于波士顿的西边,占地145公顷。市区的行人天桥——约翰韦特桥横跨查尔斯河,并将两处的校区相连。哈佛的医学院、牙科学院及公共卫生学院则在长木医学区,占地约8.9公顷,在波士顿商业区的西南约5.3公里处,距离本部同样5.3公里远。医学区附近有巴士到达本部,中途站还包括后湾及麻省理工学院。每个宿舍都包括了学生及管理员的房间,另也有饭堂、图书馆及其他学生康乐设施,这些大多数都由耶鲁大学慈善家埃德华·哈克尼斯捐赠。

原本为拉德克利夫学院本部的拉德克利夫庭院,现则成为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的所在点,邻近其他的哈佛大学研究院。


学院介绍:

哈佛大学本科只有一个学院,Harvard College。


校友介绍:

哈佛大学培养了不少著名人士,涵盖不同学科。

在政治、公共政策方面,不少国内外的国家元首均毕业于哈佛。其中包括8名美国总统,他们分别是:约翰·亚当斯、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约翰·肯尼迪、乔治·沃克·布什及巴拉克·奥巴马。除此,其他国家元首则有智利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哥伦比亚总统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哥斯达黎加总统何塞·玛丽亚·菲格雷斯;墨西哥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卡洛斯·萨利纳斯·戈塔里、米格尔·德拉马德里;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中华民国副总统吕秀莲、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赖清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

在体育方面,则有NBA球星林书豪、索尔·马利亚斯辛、艾德·史密斯,不过后面两位皆只在NBA效力过一个赛季,且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文艺方面,有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娜塔莉·波特曼,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达米恩·查泽雷等。

在武术教育方面,亦有咏春拳名师郭威贤。

其也是62名富豪企业家及335位罗德学者的母校,人数均位列美国教育机构之首。除此共有152名诺贝尔奖得主现在或曾经于哈佛学习或工作。


添加小助手微信

领取备考资料,获取活动通知,直播、优惠不错过